“口碑”对演员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来源:电视指南 2018年01月23日 09:29

...,随着本山传媒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二人转艺人及年轻的...

李慧

近几年来,颜值较高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了,按道理帅哥美女赏心悦目,观众应该拍手叫好,可现实却不是如此,电视剧的剧情实在不敢恭维,也难怪观众吐槽不断,然而奇怪的现象是,一些烂剧居然还有较高的收视率。资本追逐IP,哄抢流量明星,致使一大批投资强大却口碑烂到家的影视作品相继诞生。这些作品里有的播放成绩还不错,属于烂而不糊,有的口碑与播放量俱差,又烂又糊。

烂剧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演员,第二是导演。如果一个演员三年间只有一到两部作品口碑不及格,那么有可能是演员挑剧眼光有问题;如果一个演员作品数量多且每部口碑都低,那么这个演员一定是演技有问题,毕竟,演技差的演员主演的电视剧几乎无一例外地口碑低。

对于演员来说,演技是他(她)的核心竞争力。演技的提升确实需要在作品里日积月累反复磨练,如果只靠颜值和资方的大力炒作来赚收视率,只是想在高人气期间将流量变现而大量接拍影视剧,分配给所拍作品的时间和精力太少,导致戏份只能靠大量替身和抠图来完成,作品口碑低暂且不谈,演员本身的演技也不可能有所提高,尽管在短时间内也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始终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同,更无法赢得观众的心,最终导致年复一年地恶性循环,拍一部烂一部。

导演的执导水平和审美标准也很重要,在网络剧走红的今天,剧情幼稚、情节离奇、逻辑混乱,相信观众也已经司空见惯了,不过,这些缺点和硬伤却被一些制片方作为电视剧创新的理由,于是,导演本应严格谨慎的执导思维成了标新立异、天马行空的狂想。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让剧情迎合某种社会现象,而不顾底线,导演迫于资方和平台方的压力(主要是来自资金方面),甚至放弃或者改变自己的执导思维,因此,有些烂剧,就无从谈及执导水平。

导演不上心,演员不走心,一同作用,烂剧便诞生了。然而,一些烂剧在资方和平台方的大力运作下,尽管吐槽无数,差评不断,但依然撑起了网播量,从商业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但从社会意义上说,只能“呵呵”一笑!

鹿晗只有一部《择天记》,以295亿的播放量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林更新两部作品播放量均值为288亿,接下来为杨颖、古力娜扎和宋茜,如此高的播放量,对应着同比例的吐槽和差评,在收到商业意义的胜利的同时,电视剧的艺术意义也无从体现。

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必须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无论从什么角度,都能看出其不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所拍的四大名著,这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现在所拍的电视剧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吗?

演员演技扎实、表演经验丰富,导演执导细致,剧情逻辑严密,这样的好剧已经着实不多了,比如2017年拍摄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众多的电视剧中,属于难得的“叫好又叫座”,比如吴刚扮演的“达康书记”,陆毅扮演的“侯亮平”,这些角色让人实在难以忘怀。

在受众已经向90后迁移的这三年里,创作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尤其难。据悉,不少影视公司已经将口碑纳入做剧标准里,看来,随着观众观剧口味的提升,“口碑”对于演员和电视剧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留给那些“拍一部烂一部”艺人的市場空间正在萎缩。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