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三十而已》开始了大结局点映:
“小三”林有有全身而退,许幻山入狱,顾佳承担下所有;
钟晓芹选择和陈屿复婚;
王漫妮用10万块钱去英国留学……
这样的结局遭来网友的大批吐槽,评分也从8.4跌破7分。
很多观众认为,《三十而已》是打着女性独立自信的旗号,内里却是女人不管是被出轨还是被冷暴力,都要自我反思、原谅老公。
甚至有人称它为《娘道》2.0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何观众如此不满。
看完《三十而已》,总觉得憋了一口气,这样的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有。
究其原因,《三十而已》走的是爽剧的路子:靠着手撕绿茶, 贵妇圈的爱马仕法则等片段吸引人关注。
实则却是在不停地贩卖焦虑。
抓住“女人三十”的热点,但仍流于渣男小三的套路中,并没有看到主人公实质性的成长。
顾佳,是三个女人中最完美的角色了。
长得美,学历高、智商高。
和丈夫许幻山一起打拼下现在的烟花生意,却甘愿做他背后的女人。
公司有危机,她总是冲在第一线的;既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又很好地教育了孩子。
她重新定义了“全职太太”这个词。
虽然是全职太太,却更像是许幻山身后的军师。
30岁左右的全职太太,很少有像顾佳一样能干的,光是育儿一项就够她们烦恼的。
然而,顾佳不仅能平衡所有的烦恼,还有空去做瑜伽、学法语、学花艺,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正能量。
从一个橘子判断下属是否对自己老公有意思。
脱下高跟鞋就能手撕黑心家长。
能文能武又漂亮,这样的设定像极了男权社会对全职主妇的美好意淫。
现实生活里,却是少之又少。
然而,如此厉害的角色却还是败在了小三的问题上。
现在电视剧的收视三件宝:渣男、绿茶、打小三,就可以保证基本的收视率和讨论度。
前期编剧描写了大量的小三追求许幻山的情节,为了引起观众愤怒。
林有有越气人,观众骂得越狠,收视率越高。
渣男小三的情情爱爱铺垫太长,最后的结局却如许幻山的烟花厂一样,崩一下爆炸了。
顾佳在准备去离婚前一秒,成了夫妻债务的共同承担人。
出轨的许幻山入狱,林有有全身而退。
不禁让人唏嘘绝望,即便如此优秀如顾佳,也很难得到幸福。
对此,编剧张英姬给出的解释是:
林有有是丧失了尊严离开的,已获得了惩罚。
而顾佳对丈夫许幻山说:
“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也有错。”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来完成主题升华。
林有有免费飞去上海玩一圈,最后拍拍屁股走人。
虽然顾佳失去的是财产、丈夫,还背了一身债,但林有有失去的可是尊严呐。
有没有点琼瑶阿姨那味了?
《三十而已》的编剧有这样一套逻辑,即“欲望=困境”。
角色们为了眼前的金钱、阶级、情感诉求而疲惫,观众看到了她们的痛苦,也看到了她们“完成蜕变”的结局,却并没有看到她们为了成长而努力的过程。
比如陈屿和钟晓芹那对。
按照钟晓芹的话说,陈屿从结婚开始就丧失了语言功能,什么都不和她说,动不动就嫌弃她,对鱼比对妻子上心,两人的婚姻状态只能用冷漠来形容。
最终,孩子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两人选择离婚。
而此时,钟晓芹的身边出现了一个殷勤的小鲜肉钟晓阳。
和陈屿形成对比,他热情、大胆、直接,钟晓芹和他在一起都变得更加鲜活了。
结果,两人真正交往后,矛盾又开始凸显出来。
印证了那句,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陈屿在离婚后,突然变成了“暖男”。
于是,编剧就安排钟晓芹“幡然醒悟”,离婚后发现了前夫的好,再看现任小男友,怎么都和自己不合拍。
钟晓芹一直被禁锢在两个男人之间,要么选前夫,要么选鲜肉,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个男人。
然而,现实里,陈屿的性格问题是由他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很难改变。
婚姻中的冷暴力也是暴力,钟晓芹的情感诉求合理且应该得到重视。
但编剧的处理,又漠视了冷暴力对女性带来的伤害的嫌疑。
像极了生活里的老娘舅劝架:
“凑合过吧,别折腾了。”
最后,钟晓芹一个从来没写过小说的人,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便赚了150多万的版税,为婆婆买房子。
估计屏幕外的晋江、天涯的作者们,要酸死了。
靠着这笔钱,也融解了她和陈屿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成长,实在过于单薄。
不再专注于婚姻,放弃凡事都要依靠另一半的想法,这样的钟晓芹才能称得上是真的学会了“独立”吧,而不是靠着天上掉馅饼的156万。
奢侈品柜姐王漫妮,从老家到北上广打拼的单身女性。
耳濡目染富人的生活,自己也过得十分精致。
然而,在上海打拼8年,将父母接来同住的承诺却始终遥遥无期。
为了找到一个有钱人,她花一个月的工资升舱,遇到了“海王”梁正贤。
王漫妮既想要钱,也想要真爱,最后却发现自己无意中被当了小三。
看透一切的王漫妮决定用手头仅有的10万元去留学,开启了新生活……
10万元是否够支撑她去留学的,语言考试如何通过,留学去学什么,对她以后的事业是否有帮助……这些细节都经不起推敲。
回想《三十而已》刚播出时,因为真实的细节,打动了很多人。
王漫妮家里没有饮水机,只有饮水泵;因为在大城市频繁搬家,没有归属感。
这些桥段都引起了北漂、沪漂的年轻人的共鸣。
可是,随着剧情推进,观众身上的无力感越来越重。
《三十而已》里的女性已经算很优秀了,无论是颜值、收入还是个性,都是普通人中的中上游水平。
然而,她们依然不快乐。
想要跻身富太太阶层的顾佳,因为一个铂金包自卑;
王漫妮租住在7000一个月的房间里,一个季度买一次奢侈品牌鞋,花1万8升舱,咬牙过着“精致穷”的生活。
阶层的壁垒,在《三十而已》里展露无遗。
每个人都想打破壁垒,但因为没钱,所以无法跨越阶层,所以不快乐……这是一个死循环。
焦虑并非年轻的数字本身带来的,而是外界频频施加的。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三十而已》,讨论30+的女性的出路已经成为风潮。
可现实中,读完研究生的女人也就25岁左右,30岁正是她们努力向上的阶段,身体和精力都很旺盛。
因为经济独立,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去旅行、学习、培养兴趣,开阔眼界。
30岁并非只有小三、渣男、备胎、外遇,她们依然可以渴望爱情,而不是盯着婚姻能带来多少价值。
电视剧《问题餐厅》里一群女性创业者,有20多、30多、40多的,没人去问她们具体是29岁还是30岁了;
《东京大饭店》的女主,已经奔50了,因为想做法餐,就带着积蓄去拉合伙人,行动起来。
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标明具体年龄数字的女人,而是看到一个个正在努力成长,认真生活的人。
用具体的年龄,甚至苛刻到涨了1岁、2岁来提醒女性,你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20岁的脸,30岁的年龄,40岁的消费能力,50岁的欲望诉求,似乎这才是30岁女人该有的样子。
我不精致穷,不超前消费,不买爱马仕,也不削尖了脑袋往富人栈儿里扎,别再让现实成为催生焦虑的理由。
一边告诉你,生活就是怎么过都不对;另一边却用口号安慰你,“三十,而已!”
太累,真的太累了。
网易新闻| 娱乐频道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