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后的第一天,我们见到王凯。他刚刚杀青《大江大河2》归来。一路风尘。大家内心都知晓,这几个月,每个人过得并不平静。我们约在他的工作室——一个能听到火车声音的地方,开始一次短暂的交谈。
面前的王凯清瘦,挺阔,穿着一件半长的白衬衫,清朗俊逸。如同他在戏中的角色一般。沉默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棱角分明的男人看上去并不十分亲和,但只要拎出一部剧,他便侃侃而谈,兴起时,还爆发出一阵被网友标记为“盒盒盒”的魔性笑声,窄窄的脸庞露出一排齐整的大白牙,煞是可爱。那一刻,他进入了一个演员的世界,流露出一个手艺人才有的天真。
作为一名演员,王凯相信,若干年之后,一定不会有人记得“他的手好看”,而是他演过什么角色。这才是时间给一名演员最好的注脚。
重场戏
拍完《清平乐》,王凯把《北平无战事》剧本难度降到第二,《清平乐》成为他至今接到的最难的剧本。难到何种程度呢?王凯说,他天天跟剧本死磕,到杀青前一天还在研究剧本。
之前影视作品中的宋仁宗,多半是背景板一样的存在,观众对此尚存新鲜感。一个真实帝王的一生,应该是很多演员都想演的一个角色,多难得。侯鸿亮告诉王凯,想让他演宋仁宗。“我一听宋仁宗,我说当然要演,为什么不演?其实那会儿剧本还没拿到手上。”王凯一口应下。
拿到剧本前,王凯还想做做功课,特意买了一本有关宋朝的书。但是拿到剧本之后,他才意识到,他无暇顾及别的事,先把剧本磕下来。
《清平乐》整部剧讲述了宋仁宗殚精竭虑治国理政的故事,其中也有大手笔描绘的清平盛世之下,一代名臣名士的清幽雅致。所以,剧本整体的语言风格偏文言文,尤其是在前朝大殿的戏份中,台词含大段大段晦涩的文言文,一开始,王凯自己也没看明白。但是戏就摆在面前,演员必须拿下。
读懂文言文,第一得知道“断句”,断句分清楚之后,“你就大概知道他应该怎么说话,就是我们说的台词的‘气口’,你得把‘气口’说出来,你把‘断句’和‘气口’留出来之后,那种韵律感就已经成功一半了。”王凯在其中慢慢摸索。
第二个阶段便是明白语意。当你的语气语调通顺之后,断句也明白了,气口也留了,剩下的就是通读。读顺了你才能开始背,“因为当你读都读不顺的时候,千万不要背,我曾经试过背台词,有时没时间了,先别读了,就这么边读边背就很难背下来。”
场场戏如此,王凯说,《清平乐》这部戏基本上没有过场戏,于他而言,场场都是重场戏。
王凯是个纯粹的演员。拍戏时,他常常被戏中的情节触动。有一场戏,他让他身边的小太监梁怀吉改回原名,现场拍摄时,他几次想落泪,“你不知道那种感动从哪来,或者你会觉得宋仁宗真的是个好皇帝,他可以为了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去这么做。”但这个时候,他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不控制就没法演戏了。”
命运之轨
王凯主演的《大江大河2》刚刚杀青。他在其中饰演的宋运辉,是一名从农村走出去的有志青年,故事讲述他立于时代潮头,如何靠技术立身,一步步走向高位的。
该剧第一部的开篇,便是落魄的宋运辉为了争取到一个上大学的机会,顶着烈日,站在干燥空旷的公社大院里,背《人民日报》。薄薄的白色汗衫搭在他脊背上,棱角分明,宽大的眼镜压在他细细的鼻梁上,仿佛随时都要垮下来似的。正是那股不甘命运的“轴劲儿”,扭转了他的一生。
王凯的人生轨迹如同他饰演的角色一样,也曾发生过如此剧烈的转向。在过往的访问中,王凯常常提到他高中毕业后去新华书店工作的往事。这次也不例外。王凯所在的那家店效益颇高,但内心升起的不安分最终让他做出了决定:辞职报考中戏。
离汉来京,报考中戏,的确改变了他的人生。“它就像一个轨道,彻底给你掰了一个方向。”在今天已有所成的王凯看来,那时的困难如今已微不足道,但是他依然感慨命运的垂青,“也算是运气好,真的,运气稍微不好一点,可能我也就错过这班车,在原有的轨道上这么走下去了。”
努力考上中央戏剧学院的王凯,在大学里接续美好的校园生活,对未来抱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意气。带他们的老师不忘常常敲打一下这些年轻人,“你们不要以为自己在中戏读书,你们就有什么优越感,毕业的那一天,就是你们待业的那一天。”
王凯却觉得,老师的话有些危言耸听。那时候的中戏学子,一不小心就露出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而且,毕竟尚未毕业的时候,王凯就已经开始拍戏,有了收入。“老师肯定在吓唬我们,学生们条件都那么好,那么自信,完全没当回事。”王凯在一次访问中回忆道。
果不其然,毕业来临,初出茅庐的学生们,不得不面对惨淡的人生和现实的社会。
毕业那年,王凯过得有些落魄。刚在北京贷款买了房,他就面临房贷断供的压力。
之前《鲁豫有约》采访王凯时,鲁豫谈到很多成名后的演员,在经历起步阶段时的煎熬和痛苦。王凯笑笑,没接着话头往下聊。他本性乐观,不想咀嚼苦难,即便是最难熬的一两年,他依然心里有光。
他内心多次升起一种声音,“自己不会永远都这样,我总有一天会出来的。”
十年成名
机遇很快到来。2010年,他在张新建导演、侯鸿亮任制片的电视剧《知青》中饰演一名知青齐勇。那部剧不但让王凯找到自我,并且从此结识了侯鸿亮。他远未预料到,这成为他们合作11部作品的开始。
2013年,他参演了年度大戏《北平无战事》,在剧中饰演北平公安局副局长方孟韦。其中有一场“大闹五人小组”的戏,王凯一条过,在一群老戏骨中脱颖而出,让该剧的导演孔笙刮目相看。王凯说,“《北平无战事》让我演戏有了更多的自信。”
那年,王凯恰好已是而立之年。他曾听前辈谈起,表演不是你有多会演,而是你理解有多深,“男演员在三十岁之前,基本演不了太深的角色,因为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感悟。”王凯铭记于心。
很多合作过的演员评价王凯聪明,他善学习,爱琢磨。他至今犹记,观察生活是演员一辈子的功课,“你要有一双捕捉的眼睛,观察那些性格比较突出的人,以后你塑造人物可能会用。”《大江大河》中,宋运辉用鼻梁挤眼镜的小动作,就是从他身边的助手身上发现的。
命运不会辜负每个有心人。从《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到今天的《大江大河》、《清平乐》,王凯的演技像开挂一般,人气也逐日攀升。
与王凯先后合作了三部作品的演员王鸥见证了王凯的成熟,“人的成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没有办法说他有什么具体的改变,就是你看到他现在演戏的一瞬间,是对手之间才能感受到的东西。”
导演孔笙看着王凯一路走来。有一次拍《欢乐颂》,孔笙突然说,“凯子现在比以前自信了。”侯鸿亮也感觉到,“王凯演得是最放松的。”
演员多么脆弱,业内前辈的肯定,令人大喜。王凯概莫能外。“演员的自信心是需要保护的,”做演员这么多年,王凯深有感触,演员越鼓励就越容易有自信,越打击就越容易自我怀疑。
“一个演员被打击多了之后,他就会变得束手束脚。他一旦有一个想法,他也不敢去演,不敢去表达,他怕错,所以当你受到鼓励多的时候,他就敢于表达,无论‘说’还是‘演’,他会自己大胆地迈出去。”
曾与之合作过《黄克功案件》的导演王放放评价王凯,“有表演才华,而无表演野心。”
王凯缺乏这样的“野心”,也需要这样的“野心”充盈自己。侯鸿亮和孔笙等业界大佬的肯定,无疑拓展了他的表演“野心”。
运气,天赋,努力
与侯鸿亮团队合作十年。谈起这个中国影视圈的王牌团队,王凯对这群人的欣赏溢于言表。拍戏时,“导演聊导演的诉求,制片聊制片的想法,编剧聊编剧的属性,你会发现这个团队真的是心无旁骛地在做一件事。你跟他们待久了之后都觉得,你自己不认真工作,都赶不上这个队伍的进度。”
合作这么久,王凯觉得双方的信任和认可颇为重要。“人家愿意跟你合作是觉得‘你合适’,第二是‘你可以’。不是因为我给你送个什么东西,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跟他们在一块待久了,就觉得很纯粹。”
王凯自诩是个“很笨的人”,他从来不会开口跟别人说,“你给我一个角色”。“基本都是导演说我合适,或者侯总觉得王凯合适,但怎么说呢?就是运气好。”
无疑,侯鸿亮和孔笙成为王凯演绎生涯中的贵人。他形容彼此的关系是“亦师亦友”。除拍戏外,生活中大家来往频繁,在一处时,王凯耳濡目染,受益颇多。“最早从2010年开始,这一路走来10年,从他们的一些聊天中,对我的影响很大的就是低调,做人要低调,这是我跟他们在一起听到最多的话。”
拍戏的经历越久,王凯越深有体会,在这个圈子里,运气的成分很大。如果细细做个划分,在王凯看来,“70%靠运气,20%靠天赋,10%是自己的努力。有天赋努力的演员很多,能够出来的就那么几个,这不就是运气吗?”从一开始,前辈们就有此经验之谈,“干咱们这一行运气是最重要的,但是你不能光有运气,你没有天分,也不努力,这个就看你能干多久了。”
王凯一直有收藏剧本的习惯。那些剧本,成为他的一部分人生。去年,他靠《大江大河》中宋运辉一角,提名了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但是戏剧毕竟是戏剧,回过头来仔细揣摩宋运辉这个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是很难走的。”在王凯看来,这个人物属于有高人指点,不然像他这种性格走不远的,“所以我说能够成事的人,一定是运气占绝对因素。”
很多人从角色中认识王凯,理解他“人帅,手美,低音炮”的明星光环。但作为演员,他更愿意听别人夸一句“戏演得真好”,“我相信若干年之后,一定不会有人记得‘他的手好看’,而是他演过什么角色。”
面前的王凯穿着一件半长的白衬衫,清朗俊逸。沉默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棱角分明的男人看上去并不十分亲和,但只要拎出一部剧,他便侃侃而谈,兴起时,还爆发出一阵被网友标记为“盒盒盒”的魔性笑声,窄窄的脸庞露出一整排大白牙,煞是可爱。那一刻,他又进入了一个演员的世界,流露出一个手艺人才有的天真。
出品|娱乐FOCUS
作者|张晶 摄影|盛春
责编|金成武
本文系网易娱乐原创深度栏目《娱乐FOCUS》(聚焦)出品,由主力记者和编辑共同打造,直击娱乐圈各种内幕,解读热点事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