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观赏它,而是和它一起生长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01月30日 23:36

乔颖

不是观赏它,而是与它一起生长。这是数码巴比肯(Digital Revolution)展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这两年,沉浸式展览依然让许多观看者惊艳,但是在艺术界已经不算是新鲜话题。从2010年,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和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在UCCA的合作展览“感觉即真实”,到2013年日本藝术家草间弥生的亚洲巡展“我有一个梦”,及至2015年《雨屋》(Rain Room)在上海掀起热潮……沉浸式艺术展览已然成为一种风潮。

“数码巴比肯”由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国际项目部策划,2014年在伦敦首次亮相。之后两年,它陆续前往瑞士、希腊和土耳其进行巡展,已吸引欧洲各地超过三十万人前去参观体验。2018年,王府中环携手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将这场由数字媒体打造的跨界盛宴第一次引进中国。

要说“数码巴比肯”有什么独特之处?那就是在“沉浸”之外,还有对历史的追溯——它梳理了自1970年以来数字化技术所推动的艺术转型,并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作品向公众展出,让人们亲眼见证:众多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建筑师、设计师、音乐家和游戏开发者,是如何运用数字媒体的力量不断在各自的领域开辟出新的天地。展览分为数字考古、全民创造、声音与视觉、数字未来等七个主题区,共展出超过140件创意作品。

进入展厅,最先进入的是数字考古区,在这里我看到了全世界第一款电子游戏《Pong》,它诞生于1972年,开启了电子游戏的商业大潮。与它并列展出的是史上最赚钱的游戏厅游戏《吃豆人》(Pac-Man),瞬间令我回到80年代,感受到了吃豆子时被饥饿“幽灵”追杀时的紧张。重新梳理数字化创意发展过程中的珍贵时刻,相信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00后,都可以找到生命中曾经斑斓的记忆。

展览中有一件熟悉的作品《圣堂的背叛》(The Treachery of Sanctuary),由艺术家克里斯·米尔克(Chris Milk)创作,曾在2012年“创想计划”展览中与中国观众见面。在由三块巨幕组成的空间里,只要对着屏幕做出一些动作,就会看到由身体变形而成的投影,鹰的翅膀象征着生,消散的碎片意味着死, 直至再次重生。

同样令人陷入梦境般虚幻感觉的还有代码艺术作品“许愿墙”(Wishing Wall)。我对着作品轻声“许愿”,声音就会变成文字镌刻在墙上,文字继而幻化为蝴蝶。伸出手,我的心愿蝶就会停留在指尖。瞬间,它又展翅而去,和无数心愿一起汇成舞动的蝶群——也许,心愿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心有希望,生命就会美好。

与欧洲巡回的“数码巴比肯”不同,亚洲展览包括两位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吴珏辉《尼奥之眼》(Neos Eye)是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增强现实空间作品,创作灵感是电影《黑客帝国》。多媒体艺术家冯梦波展出了全息影像游戏《真人快打》(Trueman Fight),我立即选了一个角色开始大打出手。据说,所有的角色形象都来自艺术家的朋友……

“当沉浸于外部力量构建的氛围中时,我们也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世界。”美术批评家王春辰说。在数码艺术作品中,我们往往只看见未来,其实它已经改变了历史。

Q=《北京青年》周刊A=Shirley Lam(香港置地集团公司中国商用物业副总裁)

Q:此前,数码巴比肯曾在欧洲巡回展览,并大获好评。您曾经亲自体验过这个展览吗?能说说您本人最喜欢哪一类作品?

A: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其实我是一个商界人士,并没有太多艺术背景,但是我对展览的很多地方都有共鸣——例如我看到早期的电脑、数码产品还有电子游戏,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我相信许多朋友都和我一样,是伴随着这些科技产品长大的。所以(这个展览)是有历史意义和学习意义的,是不同年代朋友之间、家长和小朋友之间可以交流的,大家可以借此机会,讲述各自的成长经历,也可以谈谈科技数码产品是怎么样影响到人类生活的。

另外一些体验性很强的作品也非常令我感到震撼——能够让科技与艺术与人互动,最终完成一个作品,艺术家真的花了很多心思。这些作品做到了科技与艺术的共融。

Q:数码巴比肯可以称作是科技与艺术的共融。在王府中环这样一个购物中心做艺术展览,又可以说是艺术与商业的共融。请问是怎样的机缘促成了王府中环与巴比肯艺术中心的合作呢?

A: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北京,是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所以北京人对于文化学习、寻求灵感或者是国际视野的需求是很大的。我们希望王府中环能够构建五个不同的基础,人们在这里除了可以找到奢侈品、时尚品之外,也可以找到环球美食,健康生活如瑜伽馆、有机食品餐厅等等,此外就是艺术文化,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部分。因此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合的艺术展览,就有了这次与巴比肯艺术中心的合作。

Q:可否透露一下,在此之后还有哪些重头艺术展览可以令我们期待吗?

A:我可能要卖一下关子,其实我们很快就会公报新项目的。我们会不断的与国际机构合作,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空间,去打造不同的体验。我希望大家这次来数码巴比肯有一种体验,下一次再来王府中环参与另外一个活动能有另外一种体验,每次都能有新的惊喜。

在幻觉的背后

Neil McConnon (巴比肯艺术中心国际事务部主管兼项目理事)介绍说,“Digital Revolution数码巴比肯将展示新一代国际艺术家、设计师、电影制片人和音乐家的风貌,致敬不断利用数字化媒体推动艺术跨界融合的创意大师。我们很期待能将这场国际知名的展览带到北京。我们希望此次展览能借助王府中环这张充满活力的‘画布,给数码爱好者、游戏玩家、电影爱好者、音乐发烧友、艺术爱好者和无数家庭带来启发和灵感。”

冯梦波 自言是“玩游戏长大的”,此后学习音乐和艺术,其作品《真人快打》也将他最喜爱的三方面融为一体。全息影像游戏《真人快打》模拟经典的格斗街机游戏,不同之处在于游戏角色由艺术家的朋友扮演,通过游戏编程将人物的打斗动作还原到游戏动作之中,游戏者则操作“现实中的人物”进行街头格斗,呈现一种黑色幽默。

吴珏辉 的作品名叫《尼奥之眼》,灵感来自他心爱的电影《黑客帝国》,在电影中尼奥最后看到了“真实世界”背后的样子,只不过是一个超级程序,现实只是一种视觉假象。在吴珏輝的这件作品中,观众戴上AR头盔,通过“尼奥之眼”或许也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真实世界。当下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热门话题,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产生质疑,该作品或许也是此话题的一个思考维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