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物质审美分子 HS系列LCD
每到年末,都很期待《三联生活周刊》的“年度生活方式”特刊,像是对过去一年的一场告别仪式,不那么隆重盛大,但卻是精致有趣。在这场仪式中,我能看到很多未曾想象的生活方式,一边觉得自己的生活如此单一乏味,一边又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想要改变自己也是有很多通道和榜样的。“封面故事”中分享了10个人物故事,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他们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对等的,自律、坚守、个性是支撑这种对等关系的筹码。看过这些故事之后,会更期待新的一年,和一切未知的可能性。
(@汤小本)
乡村流水席
每年冬天,父亲都会勒紧腰带准备万元现金参加各种乡村宴席。乡间平日人口寥寥,唯有到了冬天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因为务工村民陆续返乡,他们手头经济宽绰,举办宴席,是继打牌之后,消弭乡村孤寂的方式之一。
多年之前,为防止老龄化速度加快和邻里乡情日趋淡薄,村里制定了一条村约——同村同组的乡民谁家举办宴席,其他人家都要携带礼金派员参加,或聚人气,或出力气,以体现村里的凝聚力。多年之后,乡村宴席性质渐变,花样频出,攀比之风日盛,有些已经成了敛财炫富的手段,让人望“宴”兴叹,谈“席”色变。
概而言之,村里的宴席分喜宴和丧宴两类,丧宴不言而喻,喜宴则名目繁多,如婚宴、寿宴、满月宴、乔迁宴、升学宴等不一而足。宴席当中尤以丧宴参与者众,本着“逝者为大”的传统观念,村中有人去世,同村和邻村的人家都要前来吊唁。喜宴礼金百元起步,丧宴一般50到100元不等。喜宴基本都选在“人口密集”的冬天举办,但生老病死非人力可控,村里一旦有人去世,在外务工的乡民不管离家多远,都要随时委派家中一员回来参加丧宴,这种“乡约”已延续了20年。
周末回家首日,父亲就让我明早去邻村参加一场丧宴,说去了之后报上自家户主姓名再交50元礼金即可入座吃饭,吃过流水席直接回家。
翌日清早,我和邻家大叔结伴前往。逝者的家门口早被前来吊唁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唢呐欢声震天,菜香氤氲扑鼻,在台账桌前,主家安排专人登记收取礼金。我和邻家大叔报上自家户主大名后,各自交了50元,便向一雨棚走去。雨棚下面浩浩荡荡摆了几十张餐桌,桌上横七竖八地放着酒具杯盏,每张桌边都坐满了前来吊唁的村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形如赶会,丝毫未见悲伤之情。
我和邻家大叔在瑟瑟寒风中看着前一拨人吃完流水席散去,才得以落座等待第二轮流水席开始。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瓶本地生产的劣质白酒和两包香烟。饭菜还未上桌,就有人开始抽烟品酒,畅谈时事,刺鼻酒气像浓密雾霾挥散不去,吵嚷之声如三月春雷轰轰作响。桌下是上一拨村民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几条瘦骨嶙峋的家狗饥不择食地大快朵颐。我微微环顾了四围,一桌10位宾客,我只认识邻家大叔。
我悄悄问邻家大叔:“咱们和逝者素昧平生,干吗花钱过来送他一程?而且我连逝者是谁都不知道,更未和逝者家人打过照面,这么做有啥意义?”大叔呵呵一笑告诉我:“人终有一死,今天他家老人去世咱们前来吊唁,待到将来一天,咱家有老人仙逝,他们自然也会过来奔丧,这就叫‘礼尚往来,这就是礼俗,也是咱们村维系人情的根脉和‘地方特色。老人安详离去,当是有福之人,后人自当欢欢喜喜送其最后一程,将人间孝道进行到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头破血流涌进城市,多少人还会回头仰望苍老的故乡?乡村的根脉,不在千奇百怪的宴席中,而在疾步前行者的心里。就像这场丧宴,若非现场有人披麻戴孝,真真分不清这是娶妻还是嫁女。披麻戴孝之人并不悲伤,声势浩大的流水席,不过是将曾经散出去的礼金光明正大地收回来的把戏,何来对逝者庄重悲戚的送别?(合肥 艾科)
瑞士的“养老餐”
去瑞士看望留学的女儿,顺便拜访了我的瑞士朋友赫拉斯。赫拉斯曾经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一段时间,就在那时我们相识并成了朋友。赫拉斯现今在瑞士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工作,在交谈中自然而然地谈及了老年人社会养老的话题,赫拉斯不无自豪地向我介绍了瑞士老人的“养老餐”项目。
瑞士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全国将近有16%的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其中很多老年人因为年龄较大或者患有慢性疾病,导致日常行动不便,一日三餐便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于是,瑞士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推出了一项便老措施:每日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营养全面的“养老餐”。
我好奇地问:“为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提供一日三餐,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的呢?”赫拉斯说:“其实这个问题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瑞士政府通过招标与一些很有实力的餐饮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餐饮企业免费为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安装网络家庭订餐系统,老人通过这套订餐系统,利用专门的视频键盘或者智能手机、iPad点餐,屏幕上显示出各种套餐的图案和介绍,老人只要按一下图案,再按确认键,30分钟之内,热乎乎的饭菜便会送上门来。点餐方式也非常灵活,可以提前预约把一周的菜单点好,也可以提前一天点餐,或随吃随叫。”
听到这里,我不禁提出质疑:“如此周到优质的送餐服务,餐饭的价格一定会很贵吧?”赫拉斯说:“不但不贵,而且非常便宜。老人们每顿餐饭的支出仅为8到14瑞士法郎不等,价格仅是外面餐馆的一半。因为这一项目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公益性、服务性为原则。当然政府也不会让企业吃亏,会对合作的餐饮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为的就是让每位老人都能吃得起养老餐。”
“如此接地气的价格,餐饭的质量能不能有保证呢?”赫拉斯微微一笑,说:“当然有保证!政府部门会对合作的餐饮企业进行监管,随时对食材的安全以及餐具的卫生问题进行抽查和检测,确保送给老人们的养老餐既营养又安全。”
赫拉斯还对我说:“瑞士老人的养老餐,不但能让老人吃得好,更让老人吃得健康。养老餐由专门的营养师设计每月菜单,再由星级厨师烹饪而成。餐饮企业每天提供多种套餐,既有经济实惠的套餐,又有专门的治病套餐,如糖尿病护理套餐、心血管疾病护理套餐,还有素食套餐、特色季节菜套餐等。每种套餐都详细列出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盐的含量,食物的硬度、大小和口味也可根据老人的个别要求进行细致加工。老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或家里的经济条件进行自由选择。”
听了赫拉斯的介绍,我恍然明白,难怪瑞士百岁老人的比例是欧美国家中最高的,这与瑞士政府对老年人的重视和关爱是分不开的。而瑞士老人的“养老餐”项目,也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哈尔滨 佟雨航)
“智能空调”
入冬后的一个周末,在农村读初中的侄子来我家玩,一进屋便一边脱棉袄,一边掩饰不住羡慕的表情对我说:“还是在城里好呀,屋里这么暖和。”
如今,县城绝大多数居民都享受了集中供暖,室外即使天寒地冻,室内却是一派春暖花开,确实感觉相当幸福。不过,近几年来,为了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国家已经为农村的绝大多数学校装上了空调,这是一项惠及全国农村千万寒门学子的重大民生工程,在整个社会影响很大。而且,据我所知,侄子就读的农村中学其实早在五年前就装上了空调。正上初中的侄子,除了周末回家,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这种冬天“春暖花开”的环境,对侄子来说,不应该陌生的。
“你们的教室和宿舍里都有空调,不也是这么暖和吗?”我有些好奇地问侄子。侄子拼命摇头,懊丧地说:“空调倒是真有,可纯粹就是摆设,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几乎从来没有开过!”
我忍不住反问:“国家好心好意给农村学校装上空调却从来不开,莫非这又是为了‘形象工程而安装的‘假空调?”侄子解释道:“空调不光不假,而且都是质量杠杠的名牌大空调,不让开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怕浪费电。”
冬季取暖,空调的确是个“用电大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实也是我们应该恪守的一种习惯和美德。可既然花了大价钱装上了空调,却又因为怕浪费电而锱铢必较,这种“买得起马,却配不起马鞍子”的现象,竟然发生在公办的中学,着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侄子似乎看出了我的气愤,想起什么似的,又凑到我跟前说:“也不能说空调从来没有开过,但是,只要一开空调,我们就知道肯定会有‘大官到我们学校‘检查工作;另外,老师们的办公室,尤其是校长办公室里的大空调倒是一天到晚嗡嗡嗡响个不停。”
侄子的一番话让我哑然失笑。如今,空调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先进,一些智能空调为了节约能源,能根据环境的温度自动调节运行模式,可侄子就读学校的空调,竟然是根据使用对象而“调节”运行模式,听完之后真是让人一声叹息。
(山东临清 卢长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