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大本营小戏骨来了吗 小戏骨个人资料介绍
董晗
“小戏骨”这个品牌其实在去年《白蛇传》时就已经大火过一次了,时隔一年,小戏骨版的《红楼梦》再度刷屏。不少观众纷纷表示已经被小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震撼,要为小演员的演技疯狂打call。其中好评度、还原度最高的应该是钟宝儿所饰演的宝钗,因为这个宝钗实在是太灵、太符合原著了,以至于完全不需要背景交代和人物介绍,一眼望过去就会觉得,这不就是宝钗吗?而演黛玉的小演员周漾玥,表现也非常完美。剧一开场,一个侧脸流泪的镜头就秒杀观众,完美地诠释了“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其他包括饰演宝玉、凤姐、刘姥姥的小演员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甚至有观众认为,他们的演技即便跟87年经典版《红楼梦》对比也毫不逊色。在当下演艺圈,太多“小鲜肉”“小花旦”只有一张面瘫脸,小戏骨们的出现多少有了些“示警”意味。
但真的是这样吗?提到演技,笔者忍不住要唱一唱反调。不可否认,小演员们的一颦一笑都有模有样,相当可圈可点。但显然,剧组不仅在妆容、服饰上极力向87版中的人物靠拢,许多台词、分镜也基本参照87版,几乎是复刻。从节目组释出的花絮和拍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戏骨们都是百分百敬业,认真地钻研87版《红楼梦》中演员的表演,导演潘礼平甚至曾夸赞:“小林黛玉差点走火入魔。”
但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千变万化的个人风格就是对不同创作者自身的反映,也是对生命和生存的一种照见,这才是艺术作品存在最大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无法从模仿中得来。大家对这种表演的喜爱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小孩子演大人戏”的错位感与猎奇感——剧中每一个“天然萌”的孩子都用天真的表情认真地去表现本不会出现在儿童身上的情绪。
我们可以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演小宝玉的小演员释小松在拍完“宝玉挨打”这场戏接受采访时,被问到“觉得贾政打宝玉这个做法对不对”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既对也错。对是儿子犯了错应该打,错是不应该打那么重,一个家庭中应该要有鼓励的爱,也应该要有训斥的爱。”这个回答估计会让很多人松一口气,因为对于儿童来说这实在是太安全了,他直接把这件事套入了普通的当代家庭教育。但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小演员照猫画虎,自然理解不了那种存在于宝玉人性深处的叛逆与反抗。
从这个角度来讲,小戏骨《红楼梦》充满着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在主创的裁剪下,该片只拍摄了原著的部分情节,类似于“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金钏投井”之类的情节不在考虑的范围以内,同时也剔除了宝黛爱情、秦可卿等相关故事。选取以“刘姥姥的视角,带观众一览荣国府的兴衰”这一叙述角度,以人性美为主线,最核心的是宣扬知恩图报、知恩必报的传统精神文化。这樣的一番“整改”后,对儿童来说显然是更加合适的。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标本、四大名著之一的大IP红楼梦,它的思想性是极端复杂的,而在时间的流逝中它之所以能不断地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大概是因为它写出了生命底色中那种无可忽视的悲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这种情感去让小孩子理解,无疑是不合适的。
小戏骨版《红楼梦》播出后,不和谐的声音多在于讨论儿童是否应该表演成人的故事。有种思路认为,如果不让孩子接触这些事情,孩子就不会进入到成年人的情感世界。但孩子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他们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小就已经开始慢慢了解成年人的情感。将孩子与成人世界隔离开,是否孩子就能够在真空中生长?绝非如此。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无孔不入,家长防不胜防。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没人能够阻挡,完全屏蔽信息渠道,因此过度地紧张其实没有必要。但小戏骨版《红楼梦》作为一部翻拍经典的作品非但没有还原名著的底蕴,还恰恰缘于某些“少儿不宜”的禁区而删掉了小说原本的立意,并缩小了视角,这到底是不是对原著的一种篡改,或许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