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真凶在逃?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01月30日 09:47

刘周岩

“9·11”后美国最严重的恐怖袭击波士顿爆炸案已过去4年半。这4年多里民间调查、公益救助、文化纪念等活动按部就班地陆续展开,不同社会角色“各司其职”,美国社会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恐怖袭击“灾后重建”机制。然而,这次袭击的凶手究竟是谁却至今存疑。美国在疗伤的同时却还未完全看清伤害的来源。

谁是真凶?

事发四年半以后的2018年1月19日,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对公众普遍认为已经结案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又提出疑问,认为此案尚有凶手没有落网,将这场继“9·11”后美国本土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又带回到公众的视野中。

2013年4月18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处停车场,坐在警车内执勤的警官肖恩·科利尔(Sean A. Collier)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遭遇两名犯罪分子伏击,身中六枪牺牲。这两名犯罪分子是一对车臣裔兄弟,26岁的塔梅尔兰·萨纳耶夫(Tamerlan Tsarnaev)和19岁的焦哈尔·萨纳耶夫(Dzhokhar Tsarnaev)。他们当时正处在逃亡之中,伏击警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枪支。

下一步,他们要换一辆车以躲避警方追捕。哥哥塔梅尔兰在一辆黑色奔驰GLK越野车旁停下,上前敲了敲门,装作问路,让车主摇下窗户。迟疑中车主摇下了窗,塔梅尔兰迅速将手伸进车里开锁打开了车门,将枪对准了车主的头。车主叫孟盾,28岁,中国人。此前从未遭遇过类似经历的他事后接受采访时说:“前10分钟我的身体不停地发抖,大脑一片空白,脑子里回荡着:这是我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天、最后一晚了。”哥哥塔梅尔兰举着枪坐到了副驾上,弟弟焦哈尔随后上车,孟盾在枪口下启动车子,根据两兄弟的指令把车从波士顿开往纽约。他们计划前往纽约时代广场制造更大的爆炸。

这两兄弟就是制造了3天前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嫌犯。这场全世界最受瞩目之一的公共赛事开始后4个多小时,两枚自制炸弹在终点线附近爆炸。这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时机,正是选手大部队抵达终点线的时间。爆炸当场造成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多数伤者是参赛运动员。“这些选手刚刚庆祝完成比赛,现在却没了腿”,一名亲历事发现场的警员如此形容现场的情形。伤者中至少有17人因此次爆炸进行了截肢手术。

调查展开后,警方从成千上万段街道监控视频里找出了爆炸现场安置炸弹的两名嫌犯的照片,两兄弟随即展开逃亡。逃亡过程中,被劫持的车主孟盾趁二人汽车加油时机智逃脱,并通过提供车载GPS密码为警方提供关键线索锁定嫌犯位置。麻省及波士顿市县警局、联邦调查局、国民警卫队、国土安全部等部门均派出武装力量对此二人进行围剿。最终哥哥塔梅尔兰被击毙,弟弟焦哈尔被逮捕并于两年后被波士顿联邦法院以30项罪名成立判处死刑,目前仍在关押中。焦哈尔本人的供词和警方的调查都显示,两兄弟是极端伊斯兰分子,制造袭击的动机是为了“真主的荣耀”和“向美国复仇”,但两人与任何已知的恐怖組织都没有联系,也没有其他人参与本起袭击。

然而这样的结案结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2018年1月19日,美国《新闻周刊》以《破坏的欲望——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真凶在逃》为题发表封面报道,刊发记者米歇尔·麦克菲(Michele McPhee)的独立调查,指出除萨纳耶夫兄弟外,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员丹尼尔·莫利(Daniel Morley)同样涉嫌参与此次恐怖袭击,但仍逍遥法外。根据该报道,负责该案的警官加里·海沃德(Gary Hayward)在莫利的家中找到了制造炸弹的原料和工具,并发现他与被击毙的塔梅尔兰·萨纳耶夫存在联系。爆炸案发生后莫利曾被传唤,但警方对莫利的进一步指控却被联邦调查局(FBI)驳回。莫利现在从事着货车司机的工作,不处于司法调查程序之中。

该报道的作者、《新闻周刊》特邀记者麦克菲告诉本刊,她调查波士顿爆炸案已有数年之久,之所以认为莫利是本案第三位嫌疑人,依据的是多年来掌握的法庭记录、监控录像、警方报告等材料,以及对参与办理本案的波士顿市县警局警察及莫利家人、律师的采访。

“这起爆炸案仍然存在着重大疑点。最主要的一个,用于袭击的爆炸物究竟是谁制造的?”麦克菲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公开材料中,弟弟焦哈尔·萨纳耶夫告诉调查人员,他和哥哥是通过基地组织也门分支机构的网络英文杂志《激励》(Inspire)学会如何制作爆炸装置的。麦克菲并不认可这个解释,“警方从未确凿地找出兄弟二人制造炸弹的场所。而且根据我对多位炸弹专家的采访,波士顿马拉松现场的爆炸物复杂程度要远超过基地组织杂志所介绍的用厨房原料就可以制作的炸弹”。

2013年6月9日,麻省托普斯菲尔德镇(Topsfield)的海沃德警官接到辖区内丹·莫利实施家庭暴力的报警,前往调查时却意外在其卧室发现了一个小型炸弹作坊,随即将其逮捕。“金属滚珠轴承、电线、电池、手机元件、电路板、铝箔、点火器……这些在莫利房间内发现的材料和马拉松爆炸现场的炸弹原材料高度相似”,麦克菲说此外还有两项事实值得注意:莫利与恐怖袭击的主犯、追捕中被击毙的塔梅尔兰·萨纳耶夫曾在社区大学中是同班同学,有证据表明二人相识已久;据莫利的母亲表示,马拉松赛事时莫利消失了两天,回来后只是说自己“去钓鱼了”,并且情绪异常激动。

这些线索让当地镇警局高度重视莫利的案件,正欲进一步加以调查,联邦调查局在此时接管了案件。根据美国法律,联邦调查局在此类涉及恐怖主义的暴力犯罪案件中享有最高优先权。次年3月,参考联邦调查局未公开的调查结果后,莫利所在的埃塞克斯县检察官乔纳森·布洛杰特(Jonathan Blodgett)在莫利案中使用了Nolle prosequi(法律术语,指撤销已有控告并不再追加新控告)。调查记者麦克菲说,她多次致电询问检察官与联邦调查局,请求给出解释,均未获回复,她同时表示地方警察对这一结果同样感到困惑。

“他们(指联邦调查局)掌握了比公布出来的更多的关于莫利的信息,并出于某种考虑保护了他。”麦克菲说。被问及接下来将采取如何措施,麦克菲告诉本刊她除了通过新闻报道使更多人了解此事外别无他法,“莫利现在正在麻省的沃本(Woburn)正常地生活工作,从法律上除非他有新的犯罪行为,否则无法使他进入法律调查程序”。

恐袭过后

在阴谋论最为盛行的国家——美国,麦克菲的调查很难不被人视作是某种阴谋论解释。事实上在《新闻周刊》此期封面刊发之后,在线读者评论平台即出现诸多“阴谋论”字眼。

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恐怖主义与政治暴力研究中心主任蒂姆·威尔逊(Tim Wilson)告诉本刊,麦克菲的调查确实与“阴谋论”(Conspiracy Theory)有表面上的相似,如它们都是对事件做出的特别解释,与舆论普遍接受的公开解释不同,并且暗示这种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背后有特定集团在操纵事态的发展及结果。威尔逊说,麦克菲的调查与“‘9·11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一类的荒诞阴谋论本质上不同的地方在于,“这是基于大量可靠证据做出的有逻辑分析,而不仅仅是无根据的猜测。当然,因为信息的有限我们没法判断其推测的结论是对是错,但这种可能性的提出终究有助于我们更好思考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这一事件”。

麦克菲作为获艾美奖提名的调查记者,报道被仅次于《时代》的美国第二大刊《新闻周刊》以封面报道形式刊发,威尔逊认为这些“背书”(endorsement)都使我们应当更加认真对待这篇提出爆炸案第三位凶手的报道。“记者们通过调查对事实本身和案件审理产生的质疑,我愿意称之为对恐怖主义的动态研究,其意义不亚于理论的分析和观点的表达。”

麦克菲告诉本刊,她自己就是波士顿人,对这场灾难性的恐怖袭击感同身受,自己既然是一名调查记者,开展独立于政府报告的民间调查就是她参与“灾后重建”、告慰死难者的方式。除了传统悠久的民间调查,美国社会在恐怖袭击之后产生了一系列自组织反应。公益救助、文化纪念等均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迅速启动。

爆炸发生后,麻省州长帕特里克和波士顿市长梅尼诺倡议成立了“波士顿壹基金”(One Fund Boston),为爆炸案受害者提供赔偿,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机构和个人的慈善捐款。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米切尔·韦斯(Mitchell B. Weiss)在2013年时任波士顿市长梅尼诺的幕僚长(Chief of Staff),参与了波士顿壹基金的筹备工作。韦斯告诉本刊,波士顿恐袭发生后,市政府没有选择常见的利用既有基金进行筹款的方式,因为桑迪胡克等枪击案后的结果显示此种方式受多方面牵制,善款筹集和发放的效率都很低。“我们决定建立全新的基金来做这件事。波士顿壹基金有几项创新,第一是快速建立、及时退出。一个无奈的事实是,人们的注意力会快速转移,所以必须抓住时间窗口,这就是为何爆炸第二天就成立基金、银行汇款渠道尚未开通之前我们首先开放了PayPal在线支付。在基金发放善款的使命完成后,我们及时停止接收捐赠并关闭了基金,这确保了基金的公信力。第二是为使用者设计,收集来的善款用途本有很多设想,医疗费报销、奖学金、商业启动资金等,但最终我们决定全部直接发放给伤者,完全由他们自行决定用途。”

三个月内,波士顿壹基金募集到了超过6100万美元社会捐款。全部死难者在获得赔偿时均不区分地域国别、大人小孩以及公民身份,只按生理创伤标准制定赔偿等级。共分为四个等级:A级共6人,包括四位遇难者家属以及两位双腿截肢者,其中包括爆炸事件中遇难的波士顿大学中国留学生吕令子,每人的赔偿金为219.5万美元;B级14位为一肢截肢受害者,赔偿标准是119.5万美元;C类是因伤住院者,视住院时间长短金额由12.5万美元至94.8万美元不等;D类是受伤但未住院的人,每人获得8000美元。高额、廉洁、快速的恐袭赔偿使波士顿壹基金成为“灾后救助”的一个典范示例。

一系列的文化纪念活动也在波士顿开展,使对恐怖袭击的反思长久转化为市民的集体记忆。每年波士顿马拉松上,都会有2013爆炸的残疾幸存者以再次参加马拉松的方式传递“坚强生活、消解仇恨”的理念。2016年12月,以马拉松爆炸案为原型的电影《爱国者日》(Patriots Day)在美国上映。上映之前,舆论曾质疑以此为题材改编电影是否合适,可能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不过导演彼得·博格成功打造了这部“八面玲珑”的电影,电影中恐怖分子穷凶极恶、警员英勇献身、市民团结友爱……极少以正面形象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的亚裔男性也因为孟盾智助警方破案而获得了一个被塑造为机敏、勇敢的角色。这部“美国主旋律”影片完美契合了恐袭过后美国社会的心理重建诉求,最终收获好评如潮,被国家电影评论协会评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

相比于“9·11”发生后美国上下的震惊与不知所措,到2013年波士顿爆炸案发生时,恐怖袭击在美国已经日益“常态化”。波士顿恐袭过后,民间调查、公益救助、文化纪念等活动均按部就班地展开,不同社会角色“各司其职”,这套“规定动作”也相对有成效地消解了恐袭带来的部分伤害。

然而就像麦克菲在调查报道中所提到的,波士顿恐袭的两个确凿的罪犯——萨纳耶夫兄弟在幼年时以难民身份随父母来到美国,本是受到美国“庇护”,却最终“反目成仇”。据多个消息源披露,因萨纳耶夫兄弟的民族及语言优势,联邦调查局一度希望发展其为在伊斯兰世界内的线人,为美国服务。然而美国最终没能将两兄弟“归化”,反而培养出了“为成为美国叛徒而骄傲”的独狼恐怖分子。當美国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机制不断为自己产生敌人时,恐怖袭击永远也不会消亡,美国社会在恐袭过后的应对机制或许还将被迫更加成熟。

1.电影《爱国者日》剧照

2.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终点发生炸弹爆炸事件

3. 2013年4月19日,波士顿民众到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悼念亡者

1.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进行独立调查的美国《新闻周刊》记者米歇尔·麦克菲

2.犯罪嫌疑人萨纳耶夫兄弟旧照

3.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员丹尼尔·莫利,他也涉嫌参与了此次恐怖袭击

4. 2013年5月5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一名受害者在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接受治疗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