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些科幻电影里已经有了答案 -科幻世界
萧伯恺
科幻与现实
1977年3月,当“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刚完成第一集《新希望》时,首次小规模试映后观众却沉默一片。朋友们认为尚未完成后期特效的版本糟糕透顶,只有斯皮尔伯格坚信这部片子会获得空前成功。斯皮尔伯格是对的。同年9月,观众不惜排队几个小时买票进入影院。它不仅狂收1.9亿美元超越《大白鲨》成为史上最高票房影片,而且已经晋升为美利坚原生的国民神话、经典流行文化样本。如今,系列最新作《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刚在全美上映,2018年1月5日与中国观众见面。
好莱坞知名编剧米利厄斯曾说:“《星球大战》把孩子们从六七十年代反正统文化的风气中带离出来,让他们重新对美国的科技感兴趣。”观众们无限向往影片中炫酷的黑科技,光剑与原力、反重力引擎、星际战斗机让影迷们着魔不已。少年人不仅乐意打扮成绝地武士或突击队,还会在自家车库手工仿制道具,完整体验太空英雄的代入感。
几乎每个“科技宅”都想要“千年隼号”作为圣诞礼物,作为标志性飞船,不管是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主角,都靠驾驶它一次次逃离危机。而事实上,星战中飞船的超空间跳跃技术,需要超乎寻常的电脑数据运算,才能确保安全路径以规避因天体质量而造成的事故。2017年11月,IBM公布了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样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量子计算远远超过了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使用范围不局限于航空航天领域。比如在化学领域中,工厂需要大量的能源制造肥料,以往的方法只能反复进行试错实验,现在研究人员可以用量子计算机从分子层面模拟分析变化,大大提高了效率。
军事装备也是“星战迷”們津津乐道的项目。浑身武器的赏金猎人波巴·费特,头盔内的可视屏幕能帮助其洞悉各种隐藏的敌人或者潜伏的危险。事实上,IBM的超级成像技术正在给人类提供一双洞悉一切的“眼睛”。它能把各种不同的电磁光谱结合起来,用以探测更多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并且在设备体积上做到了便携,这将帮助人们更好地洞察和理解周边的世界。未来,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道路,看透迷雾或暴雨,探测黑冰等难以看清的危险路况。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手机后,便可通过拍摄照片来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判断食物是否安全可食用。在医药和银行领域使用超级成像技术则可以帮助用户识别欺诈行为。
近期一档名叫《科学与星球大战》的科普视频节目,就在借上述经典桥段,探索今日的科技水平如何接近电影中的设定。科幻作品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能给未来更生动的描述。有些正在实现,有些还遥不可及。
“好”AI,“坏”AI?
科幻大师雷·布雷德伯里曾经说过:“科幻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预防未来。”因此科幻中的未来未必美好,还有可能充满毁灭和堕落。越洞悉科技发展趋势,作者笔下的未来越接近现实。拿近年最热的人工智能(AI)来说,常有两类不同的描述模式。
第一种模式认为AI能严格遵守机器人三大定律,主人命令至上,未来将是安全和谐的。星战中近百种型号的机器人,分属战斗型、服务型、工程型等。智能机器人多半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它们和宇宙中的居民一起生活,为星际旅行和日常生活带来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对最著名的智能机器人角色——话痨的礼仪机器人C-3PO,会上百万种语言,懦弱但忠诚,关键时刻总能出其不意地拿下一局;爱冒险的宇航技工R2D2,里面塞满了各种工具附加臂,这使它成为了不起的驾驶帮手和计算机接口专家,不停地挽救主人公们于水火。站在人类的角度,这是“善”的AI。
与之相对的是,在《黑客帝国》的设定中,机器人逐渐开始觉醒,它们反对人类的欺压,试图争取平等的“人”权。和平示威无效后,人类与机器人的战争爆发并持续多年,最终更强大的机器人获胜。由于能源枯竭,人类被当作机器人的生物电池,身体由机器饲养,思维则在程序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生活。这正是第二种模式——具备了自我意识的人造生命体,当感知到自身比创造者优越有力,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便会无限放大,导致它们去奴役或毁灭“造物主”。与前一种AI相对,这种失控的AI往往被称为AI之“恶”。这种模式展现的未来看似遥远,但正是因为许多科幻作品早早做出的启示和警醒,让致力于AI发展的欧洲国家已开始着手严格立法和监督。
AI:人类的自我进化
科幻是科学的童话,也是关于未来的寓言。只要一朝没有尘埃落定,“善”“恶”AI的对垒还将长久继续下去。《星际穿越》中陪伴马修·麦康纳的机器人塔斯,智力卓越,救人于水火;而《终结者》里的“天网”则为人类送上核弹大礼,战车碾过累累白骨。
不仅是AI,自科幻文学的奠基之作——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诞生起,无数科幻作品都在对科技的无限向往与莫名恐惧中摇摆前行。前有先驱威尔斯有关阶级分化、人类变异的《时间机器》,后有巨匠阿西莫夫笔下帝国终结、文明将倾的《基地》寓言,星条旗下悲观的菲利普·迪克告诉你仿生人时代并不美好,赛博朋克的都市在《银翼杀手》的镜头下绝望又迷离,华语科幻扛鼎之作《三体》,更让人类一遍遍艰难抉择,感受宇宙黑暗森林法则的残酷无情。
科技无限向上,而人性并不如此,科幻作品既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也反复诉说着深沉的忧虑。
IBM、微软等科技巨头却从未在这种忧虑前止步。事实上,“好”与“坏”也并非完全对立,IBM对AI技术的研究与思考已经脱离了割裂的二元论。AI是什么?IBM并非制造一个人类的奴隶或对手,IBM的AI是增强智能,强调的是一个更强大的自己,是个体能力的无限延展。通过技术的进步,IBM让医生拥有对抗病魔的能力,让艺术家写出洞悉人心的作品,让科学家更加睿智而高效。它是你手中的筷子,是头脑中不断链接的神经元。它不是被独享的,而是赋予每一个普通人超凡的能力。
AI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通过AI每个人都可以是未来世界的英雄。
科幻通过想象力在构造未来,科学也在通过技术落地去实现未来。正如霍金所说,它们之间是双向交易,人类将在现实的世界中实现科幻世界的可能性未来。未来之路,也是AI之路。在这条路上,人类正在通过AI实现个体的“进化”。与达尔文揭示的“进化”不同,它是一场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