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回忆,用美颜摄影机拍出来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2017年12月19日 20:41

高清美颜摄像机

芒斯特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和冯小刚的电影《芳华》,是完全不同的“芳华”。

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对吧?因为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稍微有点改动的,也不过是将书中何小曼这个角色名,变成电影中的何小萍。

但是,严歌苓眼中的那段历史,是带着深深人性扭曲烙印的“你触摸了我”,而冯小刚眼中,则是倩影舞动的美好“芳华”。小说和电影,为何截然不同?这就有得说了。

冯导的仪式感与美感

电影是导演的电影,即使电影版的编剧还是严歌苓,电影版的《芳华》,还是冯小刚主导的作品。

《芳华》是能看出冯小刚导演在调动场面和观众情绪上的强大能力的。这部电影,最能调动起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的观众(或者是从历史课本和文学作品中了解70年代文艺生活的观众)情绪的戏份,自然是一首首红歌和一台台红色主题芭蕾舞表演。俊美的文艺兵们台下挥汗如雨地练功、台上英姿飒爽地表演,再配上“燃”的年代歌曲,冯小刚导演不仅展现群体表演的震撼力,也很懂得突出每个表演演员的优势,从脸部表情到肢体动作再到肢体本身,为观众“挑出”看点。印象中,近年无论是陆川《九层妖塔》里的那场舞台表演,还是姜文《一步之遥》中洋气风格的舞台表演,全都没有冯小刚《芳华》中的表现力。

这不仅是因为冯小刚导演技艺出色,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爱。有留意《芳华》的影迷都应该知道冯小刚之前在各种场合说过他年轻时在文工团工作的往事,当年身为美工师的他对文艺兵们的各种美好向往,他全用电影镜头表达出来。他熟悉那个年代最高端文艺的美,更懂得以电影语言复刻甚至美化,呈现给如今的观众。

仪式感,则是《芳华》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元素。不仅舞蹈有仪式感,有些可能对剧情影响不大的细节,譬如战地医护人员们集体铺床单摆用具的画面,冯小刚也刻意呈现出仪式感,这种手法,之前张艺谋爱用,如今冯小刚也用了。至于6分钟的战争场面长镜头,这段戏给观众的观感也是仪式感,真·残酷青春仪式感。美感和仪式感,是《芳华》最华丽和动人的架子。

最大的问题还是薄弱的人物

《芳华》的缺点在于人物。有趣的是,严歌苓最擅长写人物。主角配角龙套,在小说中她都能把他们从纸上勾出来变成鲜活的人物。但电影版《芳华》的人物,严格来说只有黄轩扮演的刘峰和苗苗扮演的何小萍比较成型。

黄轩演的刘峰是最丰满的,一是因为戏份最多,二是这个角色性格和命运弧线节点明显。当然,电影版删掉了刘峰当兵回来一大段生活经历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角色普通人的一面,而是強化其“好人”形象,让观众看到他并不算特别好的结局时,能激起最大的感触。

何小萍同样也是,这个角色相比小说中的何小曼,也是弱化了不少。但相比起其他女性角色,何小萍算是出挑的。郝淑雯这个角色,电影里没啥记忆点,但小说中,她很重要,重要到能点出“我们当年为什么能那么理直气壮地做各种混蛋事情”这个题。电影中,她只是队友。

同样,林丁丁这个角色,也不是电影中的仅存的有“性吸引力”的形象,她有更多面的性格以及不平的人生。而不知为何被冯小刚提到女二号地位的萧穗子一角,在电影中其实也只有负责演演和故事线无关紧要的爱情戏。更搞不懂的是,戏中突然增加的“小芭蕾”一角,也是没有任何功用。

所有角色,其“不美”的性格和行为都被最大程度地摘除,由冯小刚按需编排进以美好为主基调的剧本中,演绎他心中最美好的《芳华》。只不过,美颜过后的作品,失真是肯定的,这将多大程度影响观众对人物的共鸣,能不能喜欢上这部电影,取决于观众的观影经验了。endprint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